学术交流
学人风采 | 学生说:联合培养项目学生科研心得分享(三)
联合培养学生 肖娅军
指导老师 张莲民教授
作为一个联合培养项目的受益者,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幸运能够参加这个项目。这个联合培养项目给我提供了与行业领袖进行合作的机会,并且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创新需要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泛的合作,以及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我加入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后,主要参与了一项与全棉时代公司合作的购物场景下的需求预测项目。在该项目中,我们使用了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基于混杂的销售数据建立需求预测模型,进一步考虑价格和销量的交互作用情况。这项工作的目标是预测未来销量以辅助公司各项决策。在这个项目中,我从我的导师和其他学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学会了如何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创新,如何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如何撰写和展示论文,并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找到合适的问题并设计出简单而有效的算法。
总的来说,我非常感激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培养项目,这个项目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机会和经验,使我成为一个更好的研究人员。我希望这个项目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为更多的人提供类似的机会,以推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联合培养学生 刘洋
指导老师 张纵辉教授、万翔教授
刘洋,2017年于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19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9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参与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研究兴趣是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小样本学习。曾在领域内顶级会议(ACL、NAACL等)上发表文章3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有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多样的合作项目,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我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在博士期间也参与了一些医学信息抽取相关的合作项目,这使得我的写代码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转眼间,我在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已学习了四年的时间。从刚入学的时候经常不知道从哪方面着手去研究问题、英文写作磕磕绊绊、复现一个实验要很长时间到现在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读论文发现问题、寻找改进点、进行实验的科研方式,这期间要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激励、建议和帮助。
在科研上,我觉得动起手来对于研究是很重要的。当发现了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或是一个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的问题的时候,可能脑海中对这个问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就要动手开始复现之前的工作,之后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写代码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正确性。此外,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写作和展示能力。
联合培养学生 刘正锋
指导老师 张莲民教授
刘正锋,2018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21年获得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同年9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入选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培养项目。
非常荣幸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能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与业界龙头企业展开合作,并且能够得到大牛老师的亲身指导,将平时所学习到的理论和算法与实际业务场景结合起来,提供真实的实践数据,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我在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中已度过一年半时间,期间主要参与了与华为公司合作的分包业务智能调度项目。该项目通过提供标准程序数据,考虑分包商与分包队伍包含关系,基于分包队伍工作效率,利用匈牙利算法,遗传算法等算法思想匹配任务与分包队伍。从而精细化地刻画业务站点的项目管理场景,达到完工时间最小化。相对于传统方法,大量节省分配时间,提升管理效率。
个人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如何面对多变的需求也是在算法设计过程中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只有将业务场景抽象为自己的科研创意,才能做出有意义的研究。